张学良晚年自述: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不得不信

最后编辑时间:2025-07-15 17:40:24 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阅读量: 未知

  1929年元旦刚刚过去,沉阳张学良的府邸内却传来两声枪响,随即是急促的骚乱声。枪声短暂而突然,随之而来的是寂静。张学良坐在书房内,深深叹息,低声说道:“天意难违。”

  那么,杨宇霆究竟是谁?为什么张学良要在自家府上处决他?张学良所说的“天意难违”,又意味着什么呢?

  杨宇霆,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。学成之后,他便加入了张作霖的麾下。凭借着过人的洞察力和稳重的做事风格,杨宇霆在张作霖身边逐渐赢得了极高的信任。张作霖对杨宇霆的信任几乎是无条件的,给予了他极大的权力和自主空间。

  1916年,张作霖被任命为东北三省最高行政长官,杨宇霆也被任命为参谋长。两人协作紧密,杨宇霆为张作霖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,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便是与日本人的交涉。通过杨宇霆的高超外交手腕,他成功为张作霖购得了七个旅的先进装备,这一举措直接提升了张作霖的军事实力,使他成为了当时全国最为强大的地方军阀之一,被世人尊称为“东北王”。

  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”张作霖的崛起,杨宇霆同样受益匪浅。作为张作霖的心腹,杨宇霆在东北军中地位越来越高,不仅可以治军,还能治民。他推行的军事纪律,使得东北军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。他还利用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,开设了多座矿场,聘请外籍技术人员进行管理,使东北军的财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。

  而杨宇霆在东北的海军建设同样不容小觑。虽然当时中国的海军力量本就薄弱,但他却成功组建了东北的第一支海军部队,这对东北军后来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  不仅如此,杨宇霆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,也让许多贫苦百姓得到了自己的土地,进一步巩固了张作霖在东北的民心。张作霖屡次称赞杨宇霆,说他是“再世诸葛亮”。

  然而,即便张作霖是从土匪出身的军阀,他却极为懂得识人用人。张作霖不仅给杨宇霆足够的权力,还让他主导了许多重要的建设项目。比如东北的公路建设,就是在杨宇霆的监督下进行的。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打破了日本在东北的交通垄断,也为东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
  随着张作霖的权力不断扩大,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,最终引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。东北军兵力强大、装备精良,再加上杨宇霆的海军支持,张作霖成功战胜了直系军阀,取得了完全的胜利。在这次胜利后,杨宇霆被任命为江苏督办,成为了真正的地方大员。

  然而,杨宇霆在江苏的表现却让人失望。他将江苏视为个人的财产,大肆敛财,暴政横行,百姓怨声载道。很快,五省联军在孙传芳的领导下发动了进攻。由于杨宇霆的残暴统治,手下的部队在几乎没有任何组织的情况下就迅速崩溃,杨宇霆最终仓皇撤回东北。

  回到东北的杨宇霆,迅速前往张作霖的办公室等待着审判。然而,张作霖不仅没有训斥他,反而出言安慰,并要求他继续担任参谋长。杨宇霆深受感动,泪流满面。

  然而,杨宇霆的过度骄纵很快引起了张作霖的不满。一次,张作霖在讲话时不小心用了自己的口头语“他妈了个巴子”,杨宇霆立即站了起来,严肃地质问张作霖:“你骂谁呢?”张作霖一时愣住,尴尬地解释道:“这只是我的口头语,并没有针对谁。”但杨宇霆仍然不依不饶。

  这种行为让旁边的工作人员都吃了一惊。张作霖虽出身低微,但在东北乃至全国都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,居然被杨宇霆如此当面顶撞。这使得很多人对杨宇霆产生了不满情绪,而他的行为也成了张作霖与他日后关系破裂的一个重要节点。

  张作霖突然去世后,东北的局势发生了剧变。张学良接替了父亲的位置,成为了新的“东北王”,然而杨宇霆并未对他表示足够的尊重。杨宇霆看不起张学良,认为他不过是依靠父亲的培养才得以上位。尽管张学良名义上继承了张作霖的权力,但他刚刚上位,却面临了杨宇霆频频的挑战。

  杨宇霆不仅在会议上公开反对张学良的决策,甚至在张学良亲自签署过的文件上也寻找漏洞进行挑剔,毫不尊重张学良的权威。这一系列行为让张学良产生了极大的不满,特别是在杨宇霆公开讽刺张学良易帜的决策后,张学良终于决定采取行动。

  张学良多次忍让之后,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解决问题。他召来妻子于凤至,通过抛银元的方式决定是否处决杨宇霆。银元的三次抛掷结果完全反映了张学良的决心,最终,他决定在杨宇霆再次来到府上时动手。

  两天后,杨宇霆如约而至,带着常荫槐来到张学良府上。然而,他未曾料到,张学良已经准备好了一切。在坐下后,张学良淡然开口,询问他是否还有别的人选可以担任东北铁路总事宜的负责人。

  杨宇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意见,要求张学良签字。张学良摆摆手,让他将文件放下,并告知下午再来拿。杨宇霆不疑有他,带着文件离去。

  但这一次,张学良决定结束杨宇霆的生命。当杨宇霆再次带着常荫槐来找张学良时,他们在大厅里等候时,突然被张学良的警卫处围住。警卫处长高声宣布:“杨宇霆,少帅命令我们以扰乱国家统一罪枪毙你,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吗?”

  杨宇霆震惊,完全没想到张学良会在如此公开的场合下对他动手。伴随着两声枪响,杨宇霆和常荫槐倒在了血泊中。

  杨宇霆的死,象征着张学良的完全胜利,也标志着东北王地位的稳固。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张学良的权威,纷纷小心翼翼地屈从于他。

  尽管如此,张学良最终还是失去了东北,许多人认为,如果杨宇霆仍在,东北或许就不会沦陷。然而,如果杨宇霆没死,东北还会是张学良的东北吗?

(责任编辑:管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