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拔4650米的高原上一群年轻人“听风说”

最后编辑时间:2025-07-20 13:59:25 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阅读量: 未知

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那曲7月18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纪佳琦)在西藏那曲色尼区海拔4650米的欧玛亭嘎草原上,25台百米高的白色风机正迎风转动。一年半以前,这里还是牧民放牧的草场。如今,这片全球超高海拔最大规模的风电场,正源源不断地将高原的风转化为清洁电力,照亮了曾经饱受缺电之苦的那曲市区。

  2023年4月,国家能源集团西藏电力有限公司那曲分公司开始承建欧玛亭嘎100兆瓦风电项目,负责这一项目的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队伍,面对的是“世界屋脊”的极限挑战。

  超高海拔的草原上,空气稀薄,工程建设部负责人田江伟回忆:“工人干重活喘得厉害,机械功率下降30%。”他们用双倍人力轮班对抗缺氧,田江伟说,浇筑一个风机基础混凝土,平原地区只需6人,在这里,需要安排24人两班倒。营地配备弥散式供氧系统,山上作业随身携带氧气罐,药品储备随时应对高原反应。

  高原的天气喜怒无常。“一天能下四五场雨,还夹着冰雹”,田江伟说。风机吊装最怕强风突袭,一次吊装中,叶轮即将对接时,狂风骤起,团队果断将叶轮靠上主机,工人死死拉住叶片上的缆风绳,管理人员全部冲上一线。冰雹噼里啪啦砸下,十几分钟内,无人松手,“设备若坠落,就是车毁人亡”。

  施工窗口期稍纵即逝,一年之内,只有5月至10月具备良好的施工条件,入冬后气温跌至零下20摄氏度,为抢在年底全容量投产,团队在4650米高原开启三班倒“追风”模式。“最长工作时间是连续干了三个通宵”,田江伟记得穿着两件羽绒服仍冻得发抖,电缆接头焊接在严寒中遇阻,紧急调派专业焊工,低温下,手冻得发抖,“电缆头焊接质量关乎机组安全稳定运行。”田江伟说。

  技术攻关同步推进,2023年以前,西藏从未有过单机4兆瓦的风机,团队调研了全国主流风机厂商,为确保超高海拔风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,团队对欧玛亭嘎风电机组进行了定制化设计,采用高原抗紫外线专用涂层等技术,提高了超低空气密度下的发电效率和气动性能,解决了风机推力下降、叶片失速等问题。“机组采用弦长更大的叶片,大叶轮直径可提高机组风能吸收能力,并配置提前变桨的控制策略,让风电机组不再‘高反’”,田江伟解释说。最终风机在3米/秒风速下就能启动发电,同等风速发电量与平原持平。

  2023年12月28日,项目投产,实现了242天首台机组并网、252天全容量发电,创下西藏能源史上“当年备案、当年开工、当年投产”的纪录,目前,电站年发电量约2亿度,可以满足那曲城区一半用电。

  改变正在发生,当地牧民不再依赖燃烧牛粪和煤炭取暖,市区小餐馆里呛人的煤烟味淡去。“以前酒店、餐馆等场所经常停电,现在城区用电基本得到保障了”,田江伟说。项目建设期间,超300人(次)当地牧民参与草皮剥离及恢复、土石方运输等,牧民增收超2000万元。

  记者要离开风电场时,看到一个年轻小伙正在检修风力发电机,这位23岁的风机运维员陈阳2024年初从四川来到西藏,他回忆起寒冬里在百米高空吊篮中维修雷击叶片,零下20℃中和胶、打磨、铺布的场景时,陈阳对记者说,“冻得想放弃时,就想着多发一度电,那曲的百姓就能多一度电用。”这个年轻人喜欢西藏的蓝天白云,“在这儿,我们离自己的人生理想更近”,在他的微信资料页中,有三个字:听风说。

(责任编辑:管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