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不(bù)知(zhī)肉(ròu)味(wèi)终于真相了?

最后编辑时间:2025-08-10 13:08:26 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阅读量: 未知

  2015年那个夏天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,看到这蓬勃景象,由衷感叹:“怪不得大家都来,在这里找到乡愁了。”

  总书记曾叮嘱:“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,要记得住乡愁。”“每个地方都有让大家留念的东西,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,因为这种幸福感能留得住人。”

  在不缺市井烟火缺乡愁归处的当下,人们把目光投向23℃的贵州乡村:六盘水双洞村,避暑旅居一房难求;贵阳市龙井村,牵手青岩村景宜人;安顺市本寨村,屯堡地戏交融清凉盛意……

  贵州有13695个行政村;更有13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,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,数量居全国之首——这个夏天,最潮的旅游在村里,最甜的幸福也在村里。

  遵义桐梓杉坪村,凭20℃的清凉、超70%的绿意,成为川渝避暑客的“心头好”,68家乡村旅馆“一房难求”,成乡村旅游重点村。

  这个避暑季,六盘水水城海坪社区不止有清凉体感,新上线的滑翔机广受欢迎,低空飞行为乡村写下“乡村不土,可以很潮”新注脚。

  曾经,杉坪和海坪,一座是国家二类贫困村,一座是易地扶贫搬迁寨子,脱贫攻坚春风吹过,路通了、设施好了、环境美了,纷纷亮出“绝活”。

  乌蒙大草原,18℃的凉意中,盘州市坪地乡火把点燃夏夜。彝族姑娘裙摆飞扬、彝族毕摩专注吟唱、八方游客高举火把……歌舞与火光,汇成欢乐海洋。

  这片海拔2800米的高原草场,借力清凉气候,融合文旅特色,今年入伏后,日均接待游客超1.7万人次。坪地乡村景联动,文旅深融绽放光彩,84家民宿客栈生意红火。

  “风吹草低”的原始诗意,“枕星入眠”的现代便利,“火把照夜”的文化活力——踏访乌蒙大草原,上游新闻记者蓝娅莉记录下所见所思。简短三句,道出贵州乡村“清凉出圈”的深层答案。

  最根本的在于时代春风的滋养、实干新风的浇灌、文明乡风的扎根。我们当前推进“四在农家·和美乡村”建设,亦是接续培土、守望花开。

  “村超”“村BA”“村T”“村马”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“村”字号,过去几年在互联网上持续曝光,人们从这一扇扇窗口中,看见新时代贵州乡村的精神风貌,进而吸引远行脚步身至心至。

  一顶不起眼的帐篷下,湖南来的谢星星正给熟客修剪鬓角:“三月份带着两把剪刀就来了,这里夏天都要盖棉被睡觉。”他的身后贴着一张手写告示:小店营业至九月底。

  为了远道而来的“家人”,百里杜鹃捧出满满诚意:增设充电桩、水龙头,升级淋浴房、洗菜房、卫生间,加密安保巡逻频次。

  巧借凉气候打好“清凉牌”,赏花游热度不减、清凉游风景更新,百里杜鹃破茧颇具启发意义:村与村禀赋各异,让“村风”劲吹不能一概而论,但读懂了脚下的土地,也就抓住了发展的破题钥匙。

  开阳县翁布悬崖瀑布咖啡厅,开业1个月即成顶流,单日接待最高达千人,全网搜索量破千万,为“咖啡之城”贵阳再添新看点;

  遵义桐梓九坝镇,一个常住人口2.4万人的小镇,引来12万“候鸟”旅居客,主客共享、共创办好2025桐梓“村晚”夏季联欢,人气爆棚;

  有人图的是“睡到自然醒”的松弛,有人爱的是“土灶饭菜”的烟火,有人迷的是“秘境探幽”的野趣……贵州的村庄,正使出浑身解数,用花样翻新的“凉”方,满足着天南海北客的“避暑想象”。

 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加快推进旅居产业发展,要求大力发展避暑旅居、康养旅居、森林旅居、温泉旅居等业态,加快提升旅游业层次水平。

  “旅居旅居,既是旅行,也是居住和生活。”四川游客翁玉每年在六盘水避暑超3个月,她感慨:只有“住得好”才能“住得久”。

  观光度假时代,旅游是“走马观花”;休闲康养时代,旅游是“下马看花”,旅居则更多是“养马种花”。

  这两年,贵州全面开展“乡愁印迹—贵州村史村事征集”主题宣教活动,是留住那些令人欣慰、自豪和骄傲的乡愁,亦是为乡村梳理新的叙事台本。

  76岁的退休教授刘晓生,2012年因避暑结缘桐梓,注意到当地娃娃学习英语有困难,从那一年起,每年盛夏他都来村里义务教英语,一教就是13年。

  刘晓生的故事感染周边乡邻,一些年轻教师前来取经,村民则在课后帮忙整理场地,还有孩子把“成为刘老师那样的人”写进了作文。

  蜿蜒公路串起绿水青山,煌煌灯火点亮万家温暖,清凉避暑招牌声名远扬,“村风”来之不易,贵州儿女倍感珍惜。

  贵州13695个行政村,条件禀赋各异,并非都能立刻搭上“避暑快车”。避免跟风、拒绝同质化内卷,找准自己的特色路径才是关键。

  只要立足资源、各展所长,最美的乡愁、最浓的幸福,就一定能在这片多彩山水间快意升腾,让每个寻“凉”而来的人,都像回到花茂村的向日葵田边那样——

(责任编辑:管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