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5年咱家门口的公交车有啥变化?

最后编辑时间:2024-10-02 20:36:59 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阅读量: 未知

  就说那大街上川流不息的公交车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。一张旧车票、一条熟悉的线路、一起乘车回家的人……每个人都有关于公交车的独家故事。

  截至2023年底,我国公交车运营线万条。从“万国牌”到中国造,从纸质票到一“码”通,行驶在大街小巷、千村万落的公交车,见证着时代的变迁。

  那时,国家百废待兴,工业基础比较薄弱,更谈不上有什么客车工业,公共汽车只能依赖进口,有美制的道奇客车、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客车、匈牙利的伊卡路斯客车等,被大家形象地称为“万国牌”。

  而且,进口的客车不能直接上路,还需要经过改装。不少公共汽车后面都加装了圆桶,它是干什么用的呢?

  原来,由于当时我国石油资源短缺,没有足够的汽油,汽车需要改装成可以烧木炭、木柴或煤气的车。这个圆桶,就是烧煤的煤气炉。当年的驾驶员每天出车前必须要做三件事——领煤、生火和拖车。

  时间来到1956年,这年7月,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,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。

  在解放牌卡车的底盘和发动机基础上,1957年,第一代国产公共汽车——BK640型研制成功,为了记住这个日子,人们也称之为“五七型”。从此,公共汽车全靠进口的历史被扭转。

  “五七型”在外观上参考了进口的斯柯达客车,亮红色车身,乳白色车顶,圆眼睛般的车灯,漂亮的弧线形车体,成为几代人的城市记忆。

  1960年,大庆石油会战打响。凭着“宁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精神,3年间,大庆油田原油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,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。

  1963年末,我国的石油基本实现自给。1964年,北京的公共汽车全部摘下气包,恢复使用燃油。

  1976年,采用国产黄河卡车动力总成的黄河牌铰接车试制成功。这款车长17米左右,是我国当时容量最大的公共汽车之一,多拉快跑、皮实耐用,被大家称为“黄河通道”,是20世纪80、90年代北京公交的绝对主力。

  “黄河通道”之外,还有采用解放牌卡车底盘制造而成的“解放通道”,它们外形相似,涂装统一,红白相间,带着蓬勃的朝气。

  这一代公交车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、技术进步的体现,也成为改革开放早期城市生活的集体记忆,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。

  北京公交1路横穿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及其延长线,途经多处城市地标和繁华商圈,也被称为“国门第一路”。

  2017年,“中国红”亮相长安街。这是一款长18米的纯电动公交车,仿海豚设计,造型优雅大气,被称为史上最好看的车型。它应用纯电,轻量化车身,每公里仅耗电1.5度,节能又环保。

  在法国,巴黎奥运会举办之际,一批由中国企业制造的纯电动观光巴士穿梭在巴黎街头,为全球游客提供环保舒适的出行服务;在英国,极具英伦风情的红色巴士,不少也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……

  透过北京公共汽车车型的发展变迁,我们看到的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。从筚路蓝缕到奋起直追,如今,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,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新名片。

 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应该记得,除了车票夹,售票员还有两件“神器”——票袋和红蓝铅笔。票袋袋口有金属外框,皮实耐用,红蓝铅笔则用于在车票上做记号,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方向。

  一张小小的纸质公交车票,方寸之间印着公司名称、票种、站名、面值、票号等多种信息,车票上的每一处小变化,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。

  《繁花》剧中有一段经典台词。分手时,雪芝问阿宝:“你下次再坐电车,再见到我,你会说什么?”阿宝说:“我会跟你说,买票,我如果有月票,我会对你说,月票。”

  纸质车票时代,月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说回北京公交,自从北京开始有公交车,月票便相伴而生。“上车时请您主动出示月票,没票的乘客请您主动买票”,是很长一段时间售票员的口头禅。

  月票的种类繁多,主要包括市区月票(市工、市学)、郊区月票(通工、通学)、公用月票、地铁公交联合月票等。

  2006年,北京市全面实行公交IC卡刷卡乘车,纸质月票被IC卡取代。这张手掌大小的蓝色卡片,成为新的“出行神器”。

  IC卡的普及,也支撑着更便捷的支付体验。2013年,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项目展开,截至目前,“互通卡”已经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,一卡在手,畅行全国300余城。

  从纸质车票到IC卡,经历了漫长的时光,而从IC卡到更具颠覆性的支付方式,不过十余年,支付方式更新的速度也标记着科技发展的加速度。

  2017年起,北京地铁、公交先后开通了各自的刷二维码乘车服务。2020年,北京又进一步推出了公共交通“一码通乘”,省去了下载多个手机软件的烦恼,一“码”在手,公交、地铁畅行无阻。

  便捷的扫码乘车,是我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。目前,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经达到86%,居全球第一。

  支付手段的改变背后,是一系列复杂技术创新和产业基础支撑。这些技术进步,带来的不仅是扫码乘车的便捷,也让智慧公交、智慧城市从愿景变为现实。

  如今,大家通过手机软件,可以轻松查询公交车辆实时位置、等候时间、车厢满载率等信息,使得出行更加方便。

  而在后台,北京公交可以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乘客出行需求,调整公交线路时刻表、优化公交线网配置,还可以实时进行远程调度,从而减少乘客等车时间。

  从早年间的等车烦、乘车难、买票烦琐,到如今的一键规划、实时查询、在线支付,围绕小小公交车票的变迁,我们看到的也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。

(责任编辑:管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