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军16万大军压境!兵分三路猛攻乌克兰四重镇红军城巷战开打

最后编辑时间:2025-07-27 15:14:32 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阅读量: 未知

  2025年7月26日,一场旨在粉碎乌克兰抵抗的俄军夏季攻势全面爆发。16万俄军兵分三路,目标直指乌克兰四座战略重镇:波克罗夫斯克(红军城)、库皮扬斯克、斯捷普诺戈尔斯克以及哈尔科夫郊区。攻势之迅猛,令世界震惊。

  西方阵营的裂痕: 远在千里之外,西方阵营已现疲态。美国暂停对乌远程导弹援助,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质疑泽连斯基“耗尽欧洲资源”,波兰拒绝接收更多乌克兰难民,斯洛伐克甚至切断了对乌电力供应。北约内部更是对是否直接参战意见严重分歧,德国基民盟直接要求马克龙“停止挑衅俄罗斯”。 俄方抓住这一契机,宣布“核威慑升级”,在加里宁格勒部署“伊斯坎德尔-M”导弹,其射程足以覆盖柏林,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。

  俄军后勤保障: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俄军此次攻势背后,是其出人意料的强大后勤保障能力。通过朝鲜铁路线毫米炮弹和“柳叶刀”无人机。据情报显示,朝鲜甚至派遣了3万名“志愿兵”参与后勤保障工作,使得俄军每日弹药产量惊人地达到了8万枚。这与北约对乌军援的严重滞后形成了鲜明对比:德国承诺的IRIS-T防空系统仅交付30%,法国“阵风”战机则因飞行员短缺而无法参战。

  乌克兰危局: 乌克兰军队在俄军闪电般的攻势面前显得捉襟见肘。总参谋部承认,前线五个方向的弹药库存仅能维持10天。 第49独立突击营更因逃兵问题,实际兵力不足编制的60%。美国承诺的100亿美元军援中,仅有30%到位,且多为单兵装备。 为了弥补兵力不足,乌克兰被迫征召16-18岁的预备役士兵,训练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2周,这直接导致了战场伤亡率上升了25%。

  俄军战术升级: 俄军此次攻势中,无人机运用实现了质的飞跃。日均出动426架无人机,其中150架配备热成像仪,专门攻击乌克兰指挥所和弹药库,无人机使用量较以往激增300%。在波克罗夫斯克战役中,俄军甚至首次投入了配备Kornet反坦克导弹的巷战机器人,摧毁了9辆乌克兰BMP-2步兵战车。面对俄军的无人机群,乌克兰只能依靠北约提供的“弹簧刀-600”无人机进行反击,但拦截率却只有可怜的15%。

  波克罗夫斯克: 俄军中部集群16万兵力,采用“掘进战术”,在罗金斯科耶矿区迅速突破乌军防线小时内攻入波克罗夫斯克东郊,切断乌军补给线,并使用远程无人机群对乌军铁路运输线进行精准打击,日均摧毁30个补给节点。 乌军第155法国北约旅在巷战中损失惨重,单日伤亡超过800人,防线岌岌可危。俄军宣称已控制通往波克罗夫斯克70%的公路,乌军指挥部被迫后撤至安德罗诺夫卡。

  库皮扬斯克: 俄军采取“围而不打”策略,耗时三个月完成对库皮扬斯克的三面包围。7月24日,俄军突击队从北部突入城区,与乌军第49独立突击营展开激烈的巷战。俄军使用温压弹和巷战机器人,单日推进2.3公里,并控制了奥斯基尔河渡口,建立纵深桥头堡,切断了乌军向哈尔科夫的撤退通道。乌军第17军紧急增援,但补给线辆装甲车。

  斯捷普诺戈尔斯克: 俄军第83空降旅突袭扎波罗热南部的斯捷普诺戈尔斯克,目标直指当地大型铀矿。俄军步兵在装甲车掩护下攻占音乐学校和市政厅,乌军第58摩托化旅被迫退守城南。俄军使用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摧毁乌军地下弹药库,爆炸威力波及3公里外的居民区。 乌方称俄军意图控制铀矿资源,但前线指挥官推测此举为佯攻,旨在牵制乌军扎波罗热防线。

  哈尔科夫郊区: 俄军在哈尔科夫州边境发动钳形攻势,从利普岑、沃尔昌斯克和库比扬斯克北部同时推进。俄军突入梅洛沃耶地区,建立40平方公里安全区,与40公里外的沃尔昌斯克俄军形成合围态势,并使用“龙卷风-S”火箭炮对乌军阵地实施饱和打击,日均发射800枚炮弹。乌军第128山地旅在卡缅斯克村西部发起反击,夺回3个制高点,但伤亡率高达40%。

  这场闪电般的攻势,不仅暴露了乌克兰军队的脆弱,也深刻地揭示了西方阵营内部日益加剧的分裂,以及俄军在后勤保障和军事战术上的显着进步。 战争的未来走向,依然笼罩在一片不确定之中。

(责任编辑:管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