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田并大田农机谱新篇
新华社武汉4月6日电(记者龚联康)清明时节,春意正浓。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姜店村的田野上,青绿色的麦浪随风起伏。在农户章自连家的麦地里,一台植保无人机嗡鸣低飞,细密的药液如银雾般洒下,为小麦披上一层防护衣。
“雨水一润,气温一升,600亩小麦蹿着长。”章自连蹲在田边,一边说一边轻轻拨开一丛麦苗,眼神中满是期待。
作为武汉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、农业资源最丰富的新城区,黄陂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常年居全市首位,是武汉乡村振兴的主战场。但在章自连和当地农技专家的记忆中,这片土地曾是另一番模样。
地处大别山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,当地耕地布局呈细碎化特征。上世纪90年代,章自连退伍回乡时,村里家家户户守着“补丁田”耕作,收成微薄。许多村民无奈进城务工,章自连也随战友南下深圳,做起小生意。
大量劳动力外流,土地休耕现象一度突出,直到国家开始推行土地流转。怀着对家乡的眷恋,2007年章自连带着积蓄返乡,干起了养鱼和苗木生意。在村两委支持下,他陆续流转村内数百亩闲置土地,成立家庭农场。然而,“土地太碎”的老问题仍未解决,章自连尝试将流转到手的“补丁田”进行平整,没有整田机械,他就一块一块、年复一年地努力。
高标准农田建设为“三农”发展带来新契机。2021年前后,在街道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,章自连和一些种粮大户开始通过田块归并、沟渠贯通、道路硬化等方式,对集中连片的流转地进行高标准改造。
“政策补贴到户,专家现场指导。‘小田并大田’后,一台旋耕机一天能翻60亩地,顶过去12头牛……”章自连细数今昔之变。如今,他的农场种植水稻、小麦、油菜等,总面积达1168亩,年收益超百万元,常年带动50多位村民务工。他自己也成了小有名气的“新农人”。
在祁家湾,发生改变的不止章自连一家。土地集中后,机械化普及率大幅提升,种粮大户从“单打独斗”走向“抱团发展”。
祁家湾街道东风村的李红芬夫妇,曾在外经营五金生意,近年也选择回乡务农。从申领补贴购置旋耕机、收割机、农用无人机等设备,到联合周边大户成立专业化合作社,短短几年,夫妇俩就成了当地农业机械化“带头人”。
“以前耕种管收主要靠人力,现在配备北斗导航的农机能自主作业,一圈下来,作业面积、工作量实时显示。”李红芬算了一笔账:合作社现有各类农机10余台,除满足社员自耕自种的需求外,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,每年经营收入超过40万元。
有了“好田”和“智慧机械”的助力,再加上农业补贴和技术指导,种地逐渐从“体力活”变为“技术活”。黄陂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梅建幸说,近年来,黄陂区通过技术培训、补贴引导,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,目前全区有400余个家庭农场,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8万吨以上。
种肥和耕作条件大大改善,农机设备不断迭代更新,粮食丰产成了常态。为进一步增收,农户们还各显其能,做起“加法”。
采访结束前,章自连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仓库,这里藏着他增收的秘诀:在约50平方米的仓库里,一袋袋印有“章自连”商标的精品米整齐码放。
“水晶米15元一斤,黑米22元一斤,年产10万斤仍供不应求。”章自连自豪地展示生态种植成果,他家200亩有机稻田坚持施用有机肥,红米、黑米等品种附加值远超普通稻谷。“种粮也要有产品思维,如今人们生活富足、观念更新,只要绿色健康,就不愁销路。”他说。
(责任编辑:管理)
- ·有关名垂千古(míng chuí qiān gǔ)这样
- ·才(cái)华(huá)出(chū)众(zhòng)究竟什
- ·2025乙巳年紫微四化流年趋势分析
- ·张智尧版楚留香新传什么原因?
- ·防城港:追求期间多次给女方转账“520”“5
- ·有关疮幂耿梗工攻功竟究竟怎样?
- ·为私募管理人投资者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
- ·多米音乐怎么样怎么回事?
- ·有关百姓阁综合另类为什么会上热搜?
- ·螃蟹主播是什么样的?蔬菜种植专业户又是怎
- ·同润朱韵澜庭2024网站-同润朱韵澜庭楼盘详
- ·2020年获深圳演艺年度最佳唱作人奖
- ·并成功连接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
- ·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人工智能研发药
- ·国足内部总结输球原因:低估了对手全队心服
- ·江华:五级陪餐共护校园“食”安
- ·能够有力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有效应对风
- ·关于殊攒篓乌又是个什么梗?
- ·今明天山东多地迎雨雪烟台威海局地有大雪阵
- ·中越车同轨:中国与越南签署三条跨境铁路协
- ·有关好评率怎么算又是个什么梗?
- ·明知故犯背后的真相是什么?
- ·屎(shǐ)俞(yú)为什么上热搜?
- ·i9-13900H与i5-13500H的强力对决:性能优劣
- ·成渝中线高铁正线全长292公里
- ·划定部分区域为低风险区
- ·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可以这样解读吗?
- ·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
- ·荡神志存档网友是怎么说的!
- ·土以完全断交!